對於他人過失,應懷寬讓之心,留些餘地。中國戲劇中的《打金枝》一劇,出自於《資治通鑒》,是一則頗具哲理的曆史典故。
唐代宗四女升平公主在十餘歲時,下嫁給名將郭子儀的第六子郭曖。有一次,郭曖與升平公主爭吵,郭曖氣憤地說:“你仗著父親是天子嗎?我父親根本就看輕天子之位,所以不想做天子。”升平公主聽了這悖逆之詞,怒氣衝天,隨即乘車回宮,打算請唐代宗治罪郭曖。
隻見唐代宗平心定氣地說:“郭曖說的話不是你能明白的,郭子儀確實不想當天子。倘若他想,那麽天下豈是歸你家所有!”唐代宗安慰升平公主一番後,便勸她回家去。
郭子儀聽聞這件事後,命人將郭曖囚禁起來,隨後入朝請皇上治罪。唐代宗說:“有句諺語說:‘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兒女閨房中的話,哪能當真?”雖然如此,郭子儀回去後,仍杖責郭曖數十下。
唐代宗雖然貴為一國之君,卻不會因夫妻之間的口角齟齬,遽下評判,有損君臣關係,這是明理;唐代宗雖不責罰,郭子儀仍然痛責郭曖,是懂得禮節,懂得管教。
古今聖賢無不提醒我們應“以古為鑒”,唐代宗的通達事理與郭子儀的知進退,便可作為我們處世做人的借鑒: 對於他人過失,應懷寬讓之心,留些餘地;對於媳婦的舉止行為,不必苛求嚴察;對兒女,有慈藹的關愛,也有嚴厲的教導;對朋友,有無私的對待,也有坦誠的勸誡。
在小事上,不計較爭論;對他人缺點,不過於計較苛刻。如此,要成功成器,便不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