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關心代替幹涉,能贏得部屬的感恩心;以服務代替要求,能引發部屬的慚愧心。在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一則記載: 韓信平定齊國,派人報告漢王劉邦:“齊人狡猾多變,南邊又靠近楚,如果沒有人代理齊王統治,勢必不安定,我希望先代理做齊王。”
這時,楚軍正在滎陽緊緊包圍著劉邦,韓信派的人一到,劉邦拆信一看,大發雷霆:“我被困在此地,早晚都巴望著你來解圍,你竟想自立為王!”
側立在旁的張良趕緊踩了劉邦一腳,劉邦明白張良的用意,才又接下去罵:“再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麽代理的!”於是,派遣張良前去封韓信為齊王。
暫且不論曆史的成敗與評價,單就“用人”而言,劉邦若不知放權,不但無法解決現下被楚軍圍攻的困境,甚至將喪失一名將才。
用人,須具備高深的學問與謀略,縱使手握殘兵敗卒,隻要善於運用,也能成為橫掃千軍萬馬的精兵猛將;就怕胸無大量,容不下屬下的才能光輝,要不就執位掌權、事事幹涉,讓屬下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無法發揮所長,要不就是無智的領導,致使組織鬆散,屬下無所適從,看不到未來。諸如種種,都不是上等的領導者,倘若想要有所作為,想要下屬服從、奉獻,不調整用人的心態與方式,那便是癡人說夢了。
在《佛光菜根譚》中,我建議一個領導者應以關心代替幹涉,能贏得部屬的感恩心;以服務代替要求,能引發部屬的慚愧心;以教導代替命令,能提高部屬的學習心;以獎勵代替責怪,能增長部屬的精進心。一份同事心,一個“代替”,帶來的會是無價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