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般若心安住

管仲是仁者

字體:16+-

人生是汙穢的川流,要涵納這川流而不失其清潔,人必須成為大海。子路問孔子:“管仲是怎麽樣的人?”

孔子回答:“是仁者。”

子路又問:“管仲曾想說服齊襄公施政而沒有被接受,是辯才不夠;襄公死後,輔佐公子糾卻無法得到齊君之位,是能力不足;隻身逃出齊國,連累家族而不悲傷,是沒有慈孝之心;在魯國淪為階下囚而不覺慚愧,是沒有羞恥之心;回到齊國出仕當年的仇敵齊桓公,是不忠;召忽為公子糾守節自殺,管仲不死,是不仁。缺失這麽多,老師怎麽稱他是仁者?”

孔子回答:“管仲說服不了襄公,那是襄公沒眼光;輔佐公子糾不成,那是時運不濟;家族殘破而不悲傷,那是豁達知命;身為囚徒而不慚愧,那是自省後的坦坦****;出仕昔日的仇敵,那是知道權衡事情的輕重緩急;召忽殉死而管仲不從,那是因為召忽的才幹平平,不死也隻是個戰敗的囚虜,殉死反而可以成為名揚天下的守節之臣。管仲是才堪治理天下的王佐之才,怎麽能拘泥小節而置天下萬民於不顧?”

史家對管仲的行誼是評為走在是非邊際、行事充滿爭議、得誌後不改奢侈僭越的一個人。其實,一個人受褒受貶、得寵得辱,除了視其才能內涵外,時節因緣也占了很重要的分量。有“緣”的人,即使有缺失,也能得到他人的包容體諒;沒有“緣”的人,則“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不談其他,在用人之道上,孔子之見可謂深思遠慮。用人,除了解對方的長處以適材適用,了解其短處,避免不必要的過失疏漏、防止錯誤的發生外,也必須洞察時局、縱觀因緣。

人生是汙穢的川流,要涵納這川流而不失其清潔,人必須成為大海。用人之道,用人之德,不也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