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州地方有個姓鹹的書生,生性風流倜儻,喜歡顧影自憐。他嗜酒成癖,即使碰上裝酒母的車也時常會饞得直流口水。可又時常沒有打酒的錢,但他仍是自娛自樂。鹹生曾用陶淵明《五柳先生傳》中的句子,製了一條謎語貼在門上。謎語是:
性嗜酒,家貧未能常得。打唐詩一句。
又自畫了一幅小像,把自己畫成晉代酒徒劉伶扛著鏟子的模樣,上麵還自己題了幾個字道:
我其伶,伶其我,死便埋,可乎可?
一天,有個道士前來拜訪他,問鹹生說:“我尋思你那道很雅的謎語,謎底該是白居易《問劉十九》的‘能飲一杯無’吧?”鹹生驚訝地說:“是的。”道士說:“那你快去打酒來,作為我猜中謎語的酬謝。”鹹生聽後窘迫不安,滿麵愁容,因為此時他袋裏沒錢打酒。道士好像看出了他的窘迫,笑笑說:“我知道你並不是個吝嗇的人,隻是我酒渴得唇幹舌燥,無精打采十分可憐。我會一點點金術,弄點買酒錢輕而易舉,還可以反過來送酒給你喝。但你不能無功受祿,還勞煩你揮一揮大筆,替曲秀才寫一篇傳記。如果文采絕妙,就能買來酒,否則的話我就獨自一個人到旗亭自飲自樂,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去了。”鹹生聽後欣喜不已,說:“雖然受天命的限製我並不富裕,但清俊的才思我還是有的。”隨即就握筆揮灑起來,一會兒工夫就寫成了。道士接過文章,模仿名士的聲調誦讀了一遍,摸摸胡子大笑說:“這酒味真不淡啊!以前它遇到張果老時,都被一一化解成清水,可現在被你用美妙的詞藻描繪鋪敘,曲秀才可以永垂不朽了。”
道士一邊說,一邊從懷中掏出一隻小葫蘆,朝陶甕中倒去,猶如涓涓泉水流淌,又如江濤滾滾,不一會兒就倒滿了一甕酒。於是在堂中鋪上席子,用木頭勺子舀著,兩人對飲起來。鹹生喝了一天一夜共三十六勺酒,道士喝了一百二十勺酒。道士喝完酒後直挺挺地躺了三天,突然一骨碌爬起身來,看見庭院中有口井,就靠著石井欄邊大吐起來。頓時酒氣衝天,讓人反胃。可是鹹生並不怪罪,反而大笑說:“這吐得可真痛快啊!”道士吐完之後,就帶著葫蘆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