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蔡勉旃立券,今有陸翁借貸無券,而生發出一樁故事。
這個老翁叫陸守素,東平安山人,心地仁厚,家境殷實,向來與本地一個姓盧的人是好朋友。盧某家底微薄,兩家有錢財往來,盧某時常暗中侵吞,陸翁淡然處之,毫不見怪。盧某曾向陸翁借貸二百兩銀子,主動提出要立一張借券。陸翁笑道:“我們是道義之交,相交以心,信義誠實是根本,何必還要立借券呢?”二人也就情同手足,越來越親。
陸翁有個兒子陸駿,英俊瀟灑;盧某有個女兒,眉清目秀,年齡相仿。盧某感激陸翁恩德,把女兒嫁給陸翁兒子,因此兩人交情更加深厚。
沒料到陸翁家後來遭到巨大變故,家道中落,男女仆役紛紛離開,門庭冷落,可張羅捕雀。回憶從前衣著鮮麗騎驢外出,現在隻能徒步代替乘車,陸翁內心十分抑鬱傷感,因此得了病。陸翁的病一天比一天重,而盧某來看望的次數卻越來越少。眼看吃藥無濟於事,陸翁漸漸地隻能躺在**輾轉呻吟。人常說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陸翁先富後貧,盧某先貧後富,本鄉本土知情的人,沒有人不為此而歎息。
陸翁將死那天,因為缺錢,後事毫無準備。他叫來兒子,告訴他說:“我的靈魂已經出竅,在墳墓間遊**,眼看已活不成多久了。家裏雖然很窮,幸虧你嶽父盧君曾向我借貸二百兩銀子,可去討還,作為我的喪葬費。”兒子問有沒有借券,陸翁說:“他當時雖然說過立券,但我與他既是至交,又是至親,還需要什麽借券呢?他是老父生平最知心的朋友,盡管前去討還,用不著顧慮重重。”陸駿還在猶豫不決,妻子盧氏催促他說:“這一方的鄉親,誰不知道我父親受過公公的恩德?即使沒有借貸過,辦理親家後事也義不容辭,何況曾借貸過呢?而且公公不要我父親立券為據的話,我也是親耳聽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