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仲和,名諧,是漳州人。他本來是富家子弟,稍有一點學問,卻很會寫文章,但是他豪俠不羈,揮金如土。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紅巾軍作亂,齊仲和的家產**然無存,於是隻好東奔西走,到別人家做食客。
他曾經到武平縣項子堅家做塾師。項子堅出身微寒,突然之間發跡,成了暴發戶,就想光耀門庭,所以婚嫁必定要攀附上世家大戶,以便向人賣弄誇耀。一些有聲望但現在家道中落、貧窮不振的名門大族,就與他家締結了婚姻,一方是羨慕世家大族的名聲,另一方則是貪圖暴發戶的錢財。凡是書信、公文、賬冊、記錄等類,都是齊仲和為他起草潤色,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項家真是書香門第,縉紳人家。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項子堅亡故,兩個兒子榮可、貴可大辦喪事,把項子堅葬在監汀山裏,距離他們居所有五十裏地。齊仲和為項子堅撰寫了生平,太史宋景濂應項家請求作了銘文,並且在墓旁修築了歸全庵,庵造得宏偉壯觀,儼然是一條坊裏。又撥出二百畝田作為僧尼的衣食來源,請南華本如真公主持庵中事務,狀元金溪吳伯宗撰文記載了這件事。
以後齊仲和在武平縣往來,因為庵寺正巧在半路上,所以每次經過必定在庵中留宿。這一年他有點小事前往福州,被人留在那裏作塾師好幾年。不久項貴可舉孝廉,被朝廷授予嘉興府同知的官職。那一年倭寇侵犯海岸,項貴可錯在沒有及時報告,被朝廷治罪,結果死在刑部的大獄中,家產全部被官府抄沒,庵田也入官充公,僧尼全部散去。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齊仲和從福州回來,前往項家拜訪,等走到庵寺時已經傍晚了,就想在這裏借宿,當時他並不知道項家已經衰亡,庵寺也已經廢棄了。他走入了方丈內,寂靜得一點人類的聲音都沒有,再看看所有的僧房,有的開著門,有的關著門。最後到了一個僧房,有一個僧人坐在**,聽到人的腳步聲,驚奇地問:“誰啊?”齊仲和就把自己的姓名告訴了他。僧人在黑暗中回答說:“原來是老朋友,請坐!”齊仲和詢問僧人的法名,僧人回答說:“我剛有這形骸時,您還趕上看過我,難道現在忘記了嗎?”齊仲和也不明白他說的是什麽意思,又問道:“其餘的僧人在哪裏?”回答說:“偶然到施主家辦水陸法會去了,隻有我因為早就患了中風的毛病,不能下床,所以留在庵寺中。可惜能供役使的小和尚都出去了,沒有想到您會來,茶飯都沒有,拿不出什麽東西款待你。”齊仲和告訴他自己還沒有吃飯,僧人說:“供桌上有不到一升的剩豆子,您如果不嫌棄,就請拿去吃吧。”齊仲和餓極了,抓過來就放在嘴裏嚼食。於是順便問起項家的情況。僧人說:“一直都很好。”齊仲和感到困倦,想要去睡覺,僧人說:“這裏有幾個客人,每天晚上都會來找我閑聊,一會兒就到,恐怕您會睡不安穩。”齊仲和問道:“是些什麽人?”僧人回答道:“都是附近村裏的良民,也有的與項家是親戚。”齊仲和聽了,高興地說道:“如果這樣的話,那我就很榮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