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把話說得娓娓動聽

第四章事半功倍的說話方式

字體:16+-

說話是一個人修養和內涵的表現,有一部分認為這主要體現在講話內容上,越是高深就越會被認為有學問,其實不然,說話的目的是讓講話者與聽者產生聯係和共鳴,若說的話無法讓人理解,那麽這樣的說話無異與對牛談琴,沒有任何意義。說話有自己的原則,才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節通俗才沒有距離

中國的文字經曆了漫長的改進過程,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轉變,讓中國的語句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大眾化。現在,通俗易懂成了人們對講話的最基本要求。比如,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就說過“白貓黑貓”、“摸著石頭過河”等經典而又通俗的話語。這些形象而又生動的比喻,讓人們一聽就能明白話裏的含義。

眾所周知,講話首先是靠人的聽覺接受的,所以要讓對方聽得清楚、聽得明白,盡量少用晦澀難懂的書麵語,多講通俗易懂的“大白話”。語言要做到通順流暢、語氣自然、節奏明快,說出來朗朗上口,聽起來賞心悅耳。然而有些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為了彰顯自己的學識和深度,動不動就說一些循環經濟、區域發展、塊狀經濟等專業名詞,這樣的講話方式讓大家聽得雲裏霧裏、似懂非懂,根本不明白他在說什麽。

有這樣一個企業的老總,他曾參加多個有關經濟的學習班,學了很多經濟的專有名詞。有一次公司召開一次關於經濟發展的講座會,為了發揚民主,廣開言路,全企業的員工都參與其中。作為企業的帶頭人,這位老總首先上台講話。為了將自己所學,運用其中,他發表了一篇論文式的演講。最初,下麵的員工還聽得比較認真,但慢慢發現,老總講得自己竟然聽不明白,於是下麵的員工走神了,到最後隻有老總一人還在那裏**澎湃的發表演講。這樣的事例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