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他人初次交談,一定要注意說話的分寸,把話說得恰到好處,否則,不但溝通無法進行下去,而且還會給他人留下壞印象,讓別人無法從內心裏來相信你,更談不上建立人緣了。因次,我們說話一定要拿捏好分寸,不該說的堅決不說,不該碰的忌諱堅決不碰,不應惹的麻煩堅決不惹。
說話要顧及場合
人隻要有一點長處,就值得同他交往。而你所交往的人,都或多或少地各有長處。
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在不同場合環境中,人們對他人的話語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並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在小場合和大場合,家庭場合與公眾場合,人們對於批評性說法的承受能力有明顯的差異。通常在公眾場合中使用指責性說法最易引起人們反感。試想,如果這次批評是在兩個人之間進行的,對方一般也決不會頂撞,可能會很平靜地接受批評。
正因為受特定人際關係和場合心理的製約,有些話隻能在某些特定場合裏說,換一個場合就不行。同樣一句話,在這裏說和在那裏說也有不同的效果。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說什麽,怎麽說,一定要顧及場合環境,才有利於溝通。不顧及場合的心直口快是不值得提倡的。為了追求理想的表達效果,對於心直口快者來說,起碼應注意這樣幾個問題:
一、要在思想上強化場合意識
有些人在交際中對人說話直出直入,惹人生氣,把事情辦砸,完全是主觀上缺乏場合意識的結果。他們對人很誠實,遇事時往往隻從個人主觀感覺出發,以為隻要有話就應該說,心裏有什麽嘴上就說什麽,不管什麽場合環境就往外捅,結果有意無意地冒犯了人。自己還莫名其妙,不知道毛病出在哪裏。有兩個老工人平時愛開玩笑,幾天沒有見,一見麵就說:“你還沒有‘死’呀?”對方也不計較,回一句:“我等著給你送花圈呢!”兩個人哈哈一笑了事。後來甲因重病住進了醫院,乙去醫院看望,一見麵想逗逗他,又說:“你還沒有死呀?”這一次,甲的臉一下子拉長了,生氣地說:“滾,你滾!”把他趕了出去。人家正在病中,心理壓力很大。他在病房裏對著憂心忡忡的病人說“死”,顯然是沒考慮場合,人家怎能不反感、惱火?其實,這位老工人說這話也是好意,想給對方開開心,隻可惜他缺乏場合意識,開玩笑弄錯了地方,才鬧出了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