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說,他投資能否獲利的判斷依據就是判斷什麽時候買,以及買什麽。他這樣分析道:當人們都瘋狂地在股市搶進搶出時,股市的漲勢將接近尾聲。如果平常不熱衷股市的人都進股市了,就顯示可動用的資金差不多都投入股市了,接下來就是後繼無力,再沒有資金可推陳出新時,股市必將下跌。相反,當大多數人都不對股市抱有希望,不願再投資時,而想賣股票的人都賣得差不多了,股市跌無可跌,隻要有資金投入,就可以反彈漲升。
1.投資要注重細節
研究我們過去對子公司和普通股的投資時,你會看到我們偏愛那不太可能發生重大變化的公司和產業。我們這樣選擇的原因很簡單:在進行兩者(子公司和普通股)中的任何一種投資時,我們尋找那些我們相信在從現在開始的10年或20年的時間裏實際上肯定擁有巨大競爭力的企業。至於那些迅速轉變的產業環境,它可能會提巨大的成功機會,但是,它排除了我們尋找的確定性。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非常注重細節,在麵臨投資決策時,他會把一切相關的人、數字、事實都了然於心,孜孜不倦地鑽研。
1963美國著名企業運通公司運作出現問題,麵臨巨額索賠,股價從60美元迅速跌至35美元。這時巴菲特立即展開了調查,他發現:飯店的顧客不緊不慢地繼續用捷運卡付賬;銀行和旅行社的人們還是用運通公司的旅行支票;而後,他又通過朋友了解到美國其他城市也還在使用運通公司的運通卡和旅行支票。於是,巴菲特提出了與眾多投資家相反的觀點:運通公司並未走下坡路,而是暫時遇到了困難;運通公司仍是美國大眾最喜愛的公司之一,它的顧客並未離它而去。在這種分析思想的指導下,他分批購買大量運通公司股票,最多時約占他投資總額的40%。事實的發展證實了他的分析,兩年後,運通公司開始走出低穀,1967年,狂升至每股180美元,巴菲特在此賺了一大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