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趙國打算進攻燕國,著名的說客蘇代就去趙國勸阻,替燕國說情。
蘇代對趙惠文王講了一個故事。
一天,一隻河蚌張開蚌殼,在河灘上曬太陽。這時有隻鷸鳥,正從河蚌身邊走過,就伸嘴去啄蚌肉。河蚌急忙將兩片蚌殼閉合,把鷸嘴緊緊夾住。
鷸鳥用盡力氣,怎麽也拔不出嘴來。蚌也脫不了身沒法回到河裏去。
鷸鳥和河蚌相持不下,爭吵起來。
鷸鳥威脅河蚌說:“如果你不張開殼子,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曬死你!”
河蚌也不示弱,它對鷸鳥說:“我把你狠狠鉗住,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憋死你!”
它們兩個誰也不肯放開誰,死死地糾纏在一起。這時,恰巧有一個漁夫走過來,沒費一點力氣,就把它們兩個一起捉住拿回家去。
蘇代講完故事,就對趙惠文王說:“現在趙國準備進攻燕國,如果真的打起來,燕、趙兩國將會長期相持,弄得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會像漁翁那樣,乘機把趙、燕兩國一起吞並掉。希望大王慎重考慮。”趙惠文王聽了,點點頭說:“你說得對。”於是就取消了進攻燕國的計劃。
邊讀邊想
這個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二》後來人們從這中概括出“鷸蚌相爭”這個成語,用來比喻雙方爭執不下,第三者得利。“鷸”讀yù音,是一種嘴和腳很長的水鳥;“蚌”,讀bàng音,是一種生活在河、湖中的軟體動物,體外有兩片硬殼。“鷸蚌相爭”常常和“漁翁得利”連用,即“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