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30秒說出關鍵點

語氣拿捏到位,準確表露內心情感

字體:16+-

語氣是實現語言主體對象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表示說話人對某一行為或事情的看法和態度,它是思想感情運動狀態支配下語句的聲音形式。因此,在演講的時候,我們應該將語氣拿捏到位,如此才能準確表露自己內心的情感。

一個人說話的語氣,是承載這句話的基礎,它所包含的內容會讓這句話所傳達的情感更加豐富。當別人笑著很親切地說:“真是一個渾蛋!”你可以把這句話當成一句玩笑,但同樣是這句話,當人們咬牙切齒地說出來時,你就要認真對待了,否則很可能最後會釀成一個悲劇。很多時候,一句話並不是光用耳朵聽就可以明白的,還需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最終你才能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心理學家認為,在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中,無聲語言所展現出來的意義,要比有聲語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得多。語氣就屬於一種無聲語言。曾有國外的心理學家還對此列出了一個公式: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遞=7%言語+38%語氣+55%表情。對這個公式所表達的言語、語氣、表情在信息傳遞中信息承載量的比例尚可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但它確實強調了語氣能表達一個人內心的情感的作用。

可見,語氣在表意方麵往往會產生意蘊言外的特殊功效。在日常工作中,不少人往往能通過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感,這通常與其采用的語氣息息相關。同樣,在我們的脫稿講話中,也可以運用其表露情感,達到講話目的。我們先來看下麵的故事:

文學大師郭沫若曾創作一部曆史劇,名叫《屈原》,抗日戰爭時期,郭沫若先生曾在台下看《屈原》的演出。

台上,嬋娟痛斥宋玉:“宋玉,我特別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郭老聽後,感到“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句話,罵得還不夠分量,就走到後台去找扮演“嬋娟”的演員商量:“你看,在沒有骨氣的後麵加上‘無恥的’三個字,是不是分量會重些?”這時,正在一旁化妝垂釣者的演員張逸生,靈機一動,插了話:“不如把‘你是’改為‘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這就夠味了。”郭老拍手叫絕,連稱:“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