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春秋

飛鴻雪泥——百年仰韶的人和事

字體:16+-

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

東經111°—112°,北緯34°—35°。黃土高原自西向東緩緩輕垂,高聳的崤山靈巧地托起了高原的餘脈。崤山高山絕穀,峻阪迂回,形勢險要,是陝西關中至河南中原的天然屏障。滿是褶皺的斷塊山脈自西南向東北逐漸低緩,將蜿蜒在黃河、洛河之間的崤山整齊地切割為東崤、西崤。

東西二崤巍峨聳峙,中間一泓清澈,便是澠池。

澠池之名來源於古水池名,本名黽池,以池內注水生黽(一種水蟲)而得名。黽池,上古屬豫州,西周時為雒都(今洛陽)邊邑,春秋時屬虢國、鄭國。戰國時,韓國滅鄭,澠池歸屬於韓。

1921年4月18日,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從澠池縣城徒步來到仰韶村,在村南約一公裏的地方,他發現了一些被流水衝刷露出地麵的陶片和石器,還有夾雜著灰燼和遺物的地層,其中就有引人注目的彩陶片。他想起了西方的安諾文化中的彩陶,產生了比較研究的興趣。

這一年的10月27日,他和中國的地質學家袁複禮、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一道,再次來到仰韶遺址。他們在這裏一待就是數月,經過深入發掘,發現了大量精美彩陶,還在一塊陶片上發現了水稻粒的印痕。

正是安特生、袁複禮、師丹斯基這些無意之中的發現,結束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的曆史,揭開了中國田野考古第一頁、中國新石器考古事業第一頁、中國考古學研究第一頁、中國原始社會研究第一頁。

1921年——由此成為中國考古學的原點。

安特生將他在澠池縣仰韶村發現的華夏文明滄桑遺存——距今7000年到5000年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文明形態,命名為仰韶文化。

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頃刻之間將澠池帶進冬天。

穿越茫茫雪原,從澠池縣城一路向北,不到十公裏便是安特生發現彩陶遺址的仰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