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已經登基快一個月了,到現在還用武德年號而沒有改國號為貞觀,就是因為這場戰爭發生在他登基之時,他無暇顧及此事。
李恪到甘泉宮門口,隨著太監王德的通傳,來到李世民經常批改奏章的禦書房。李世民正在批閱奏章,李恪上前行禮道:“兒臣李恪,拜見父皇。”
李世民抬頭看了他一眼,放下手中的奏章道:“起來坐吧,你身體還沒康複,不用行此大禮。”然後,指了指岸上的湊章道:“國家戰事連連,朕忙於政務,沒顧得上去看你,想著等忙過這段時間再去看看你,既然你今天來給朕請安,說明你的身體已無大礙,朕也不用在擔心你有什麽不測了。”
李恪聽到李世民的話中充滿了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切,感動道:“多謝父皇惦念,兒臣身體已經痊愈,倒是父皇為國事操勞,需要時刻注意身體啊。”
李世民聽到李恪說出如此關心他身體的話,這幾天籠罩在他身上的疲憊之感也隨之一掃而光,一股父子親情湧上心頭。
李世民看著眼前才隻十二歲的李恪,心裏百感交集,在他還沒有當皇帝是時候不曾想過如此多的事情,如今做了皇帝,突然發現身上的擔子重了,思考問題的立場也發生了改變,首先想到的是國家,其次才是自己的兒女。
他起身走到李恪的麵前,歎道:“朕不能不操勞啊,如今的大唐千瘡百孔,百姓生活艱苦,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雪上加霜的是跟頡利剛剛製定盟約,需要每年上供歲幣,這更加重百姓負擔。”
他走到窗前於是疲憊的一聲長歎道:“這是大唐之恥,也是朕之恥。”
李恪想起曆史上的李世民,在貞觀四年就敗突厥,擒了突厥可汗頡利,於是很肯定的說:“父皇文韜武略在曆代帝王中少有,區區突厥,一隻遊牧民族,兒臣想用不了五年時間一定能夠掃平北部草原,擒頡利,洗血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