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先後失敗,洋務運動破產,很多人說洋務派都成了賣國派。”曾招吉開始發表個人意見。
“我看未必。”王闓運朝曾招吉看了一眼,跟眾弟子分析說,“左宗棠一向主張抵抗侵略,丁汝昌、詹天佑、鄭觀應、薛福成、馬建忠這些人不是愛國將領就是科學家,說他們賣國,顯然與事實不符。說曾國藩賣國,更是說不通。當年朝廷擬旨成立了一個由阿思本指揮的中英艦隊,就是遭到曾國藩的堅決反對,才流產了。此事說明曾國藩不會崇洋媚外,至於李鴻章就難說了。”
原來,自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以後,清政府一些官員以自強、求富為目標,在軍事、教育、外交等方麵進行一係列的革新運動,史稱洋務運動。朝廷內部出現了兩個政治派別,洋務派主張學習外國,師夷長技以製夷,頑固派卻主張維持現狀。
洋務派的中央代表人物是恭親王奕訢、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沈葆楨、張之洞等人。
鹹豐十一年,湘軍攻克安慶,曾國藩接受容閎的建議,準備在安慶設立軍械所。
十二月初,安慶軍械所正式設立,曾國藩請江蘇巡撫薛煥出麵,將無錫兩位奇才徐壽、華衡芳請到安慶。安慶軍械所包括五局二所,分別是子彈局、火藥局、槍炮局、善後局、穀米局,內軍械所、內銀錢所。安慶軍械所實行委員負責製,總負責人則是楊國棟。
一年以後,一艘長約兩丈九尺的小火輪在安慶碼頭正式下水,曾國藩親自試航,效果不錯。
同治元年,李鴻章任用英國人馬格裏在鬆江創辦上海洋炮局,兩年以後遷至蘇州,每日可生產炮彈一千五百發。
同治四年,李鴻章在上海高昌廟搞了一個軍事工業基地,對外稱為江南製造局。內設槍炮廠、火藥廠、子彈廠、水雷廠、煉鋼廠等,人數最多時達到三百多人,徐壽總理局務。他將容閎從美國購回的機器全部運到虹口旗記鐵廠,該鐵廠是李鴻章不久前從美商手中購得。丁日昌、韓殿甲在蘇州設立了兩個炮局,製造槍炮,李鴻章讓他們停產,所有機器人員全部運到上海虹橋合並成江南製造局,專門製造炮彈、水雷、彈藥,供北洋水師、南洋水師使用。兩年以後,製造了第一艘輪船“惠吉號”,後來陸續造出“威清”“操江”“測海”等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