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日本不斷增兵,袁世凱急得要上房揭瓦,王鳳藻也多次來電,認為日本這次氣勢洶洶,看來不增兵是不行了,前敵營務處的周馥也數次建議應該增兵入朝,但李鴻章卻一再推脫:“蘭溪,少安毋躁。”
李鴻章是真不願打仗,因為他清楚這幾年日本一直在增船添炮,而北洋的底子他最清楚,真打起來勝負難料。還有,再過幾個月就是慈禧的六十大壽,已經熱熱鬧鬧準備了近三年,她如何願意在這大喜的年頭動槍動炮?所以,能和則千方百計謀和,不到萬不得已不能開戰。
再想想,日本沒有開戰的理由。大清派兵是為朝鮮平亂,亂民已散,你沒有理由增派那麽多兵吧?再說,列國在朝鮮也都有利益,如何能任由日本把局勢搞亂?大清的話不聽,歐美強國的話你不能當耳旁風吧?
李鴻章與洋人打交道多年,對列強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他最擅長也最為得意的是在外交上的“以夷製夷”,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保護自己,因此,他最先看中的是俄國。
俄國與朝鮮接壤,大有野心,當然不願坐視朝鮮落入日本之手。正好俄國駐華公使喀希尼路過天津,李鴻章專門設宴款待,席間對他說道:“日本人這次派兵這麽多,恐怕沒有那麽簡單,貴國與朝鮮為近鄰,不能坐視不管。英國已表示他們願意出麵調停,但我對他們說,此事俄國更應當有優先權。”
喀希尼回應道:“俄朝近鄰,當然不能任由日本妄行幹預朝鮮。我立即發電回國,請政府出麵調停。”
聽了這話,李鴻章滿懷希望等待。隔了一天,喀希尼派參讚來告訴李鴻章:“沙皇已電令俄國駐日公使照會日本,勸他們與中國同時撤兵,然後再商議善後辦法。公使還讓我轉告中堂,如果日本人不聽勸,我國將不惜用壓服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