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他要立即辦理的有兩件事,一件是要給曾國藩寫一封親筆信,一件是要上奏朝廷,談一下他對剿撚的考慮。
給老師的信他立即動筆,一則表示祝賀,“上意專倚吾師保障北方,收拾殘燼,時機緊迫,物望叢積,自屬義無可辭。”二則表明他和淮軍的態度,不待老師張口,便把調兵籌餉的事情籌劃好,以解老師後顧之憂,“恩師隨身苦乏兵將,淮軍銘、盛、傳、樹三軍共三十三營,計一萬六七千人可供恩師驅策。”他特意介紹他的兩位得力幹將劉銘傳和張樹聲,“省三前數年徒以驍勇稱,自克複蘇常後,曆練漸深,謀略大進,程方忠嚐言為淮軍特出之將。師門時為提攜勸誘,加以馬隊,似可獨當一麵。琴軒堅忍果決,有文武之資,又與省三至好,兩軍互為犄角,必為師門可倚之師。學生以上駟奉吾師,以中下駟留鴻章左右。”他又提出讓六弟李昭慶隨行,“六弟應令隨侍旌麾,少效犬馬,藉可聯絡諸將。”至於署理兩江,必須讓老師放心,“鴻章奉命暫權督篆,事棘何敢固辭!所幸墨守師訓,亦步亦趨,再隨時隨事請教,冀無顛蹶。蘇事暫交鬆嚴,仍是一鼻孔出氣,兵餉或不致掣肘。擬派郭遠堂署藩,王曉蓮署臬。當否?乞明示。鴻章即料理交卸各事,出江陰乘輪船西上,未知能稍待否?”李鴻章自覺此信處處周到,立即派專差送往金陵。
給朝廷的密折,他定名為《密陳剿撚事宜折》。朝廷對剿撚事宜已經做出部署,但僅是調兵遣將而已,將來如何剿撚卻並沒有一言半語的部署。這說明朝廷對僧格林沁失敗的原因並沒有很好地總結教訓,而這事關下一步剿撚成敗。尤其是他的淮軍將走上剿撚第一線,如果這問題解決不好,他的淮軍難免又步僧格林沁後塵。
李鴻章對起草奏折那是輕車熟路,不過他的風格與老師不同。有折上奏,曾國藩總是先讓若幹文案各拿一稿,然後各取所長。這樣固然有取眾長的好處,但文案們卻有種被考試的感覺,尤其所起草文稿隻字未用,則是屈辱羞愧五味雜陳。李鴻章出自曾幕,對此深有體會。所以他安排起草奏折,總是把文案們叫到一起各抒己見,李鴻章最後指定一人或幾人起草,他簡單一改,就放炮拜發。而且李鴻章上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直來直去是他的最大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