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長安成為漢朝國都後,坐落在渭河上的橫橋,不知走過了多少金戈鐵馬,響過了多少車鈴馬嘯。
每一次離開長安時,他們的心境又是多麽相異。或眷顧,或茫然,或雄心萬丈,或淚雨凝咽。
李廣利站在橫橋北首,回望晨曦中的長安城,眼神中就帶著太多的意味。
橋還是那座橋,城還是那座城,可現在已物是人非,他的心境與當年西征大宛時已大不一樣了。
那時是李家的黃金歲月,李妍得寵,李延年如日中天,使他進軍大宛戴上了一圈耀眼的光環。
他不是不知道,由於自己的平庸和膽怯,致使這場戰爭整整打了三年,死去的士卒和百姓是漠北戰役的幾倍。而且,戰爭每一步,幾乎都是被皇上壓著向前走的。
不過要緊的是,他為皇上帶回了一千多匹汗血寶馬,讓他從李季案中脫身,並獲得了海西侯的封賞。
妹妹走了,兄長也被那個不爭氣的弟弟拖進了墳墓。從天山回來後的很長一段日子,他都在提心吊膽中度過,生怕有一天皇上會把刀也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他的恐懼不是沒有道理。他認為皇上在妹妹之後會很快就會尋找一位美女填補情感空白。皇上有這個權力,也是這樣的性格,可皇上偏偏對妹妹魂牽夢縈,難以忘懷。這一點讓他怎麽也揣摩不透。
李廣利沒有司馬相如的才情,他根本體會不來《李夫人歌》中那銷魂動魄的愛,他隻是覺得,隻要皇上放不下妹妹,他就還有機會。
現在,他駐馬晨光中,心思已由妹妹轉向外甥、昌邑王劉髆了。
太子先是失去了霍去病,進而又失去了衛青,而昌邑王就不一樣了,他還有自己這個從大宛凱旋的舅父。至於那個劉弗陵,他能有誰呢?除了他母親,幾乎沒有大臣站在他背後。那在太子日益與皇上不和的時候,除了昌邑王有可能取代太子,別人都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