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春去春回。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四月間,正是長安萬千芳菲的季節,但是從鹹陽北原卻傳來了不好的消息,說是長陵的寢殿遭遇了火災,這讓剛剛重掌朝政的劉徹十分震驚。
往日大都是百官在塾門等候皇上的到來,但是今天,劉徹卻先於大臣們到達大殿,並派人傳太史令司馬談到宮中問話。
司馬談匆匆走進大殿,還沒有等他行禮,劉徹就拿上宗室錄瀏覽起來,眉宇頓時緊蹙在一起。司馬談記得很詳細,建元元年以來的所有重大天象都沒有遺漏,劉徹的目光在建元四年以來的記錄上反複掃過:
建元四年夏,有風赤如血。
六月,大旱。
秋九月,有星孛於東北。
建元五年夏五月,大蝗。
建元六年二月,遼東高廟遭遇火災。
劉徹記得,這高廟是父皇在平定七國之亂後詔令各諸侯國修建的,其意在喚起諸王漸漸淡忘的血緣和親情。他覺得這火燒得太蹊蹺,按說遼東這時正是冰封雪飄的季節,為何就忽然起了漫天大火呢?
據宗正寺和太仆寺的官員說,大火燒得很猛,供奉太祖高皇帝的大殿一夜之間化為灰燼,其他附設建築也已成為殘垣斷壁。而眼前,長陵高園的寢殿又被焚毀。
“這到底是為什麽?”劉徹將目光投向麵前的司馬談。
司馬談很惶恐,作為史官,他明白自己的職責不僅是忠實地記錄皇上的起居、朝廷的大事,還負有解釋天象的責任。但如回答不慎,往往要擔著身家性命,他不免慎之又慎了。
“依微臣看來,天象與人道相分而又相應。記得當年五星逆行於空時,皇上曾借用荀子的話來解釋,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高園失火,臣認為純屬偶然,皇上大可不必在意。”
“是這樣嗎?”劉徹對司馬談的回答顯然不夠滿意,他指著實錄上的記載道,“朕之所以憂慮,是因為前年有星孛於東北後,遼東的高廟就毀於火災。今年剛剛開春,高園又再度毀於大火。不知道是天意還是人為?‘相分而又相應’,這讓朕想起了董仲舒當年在策對中的話,這是不是皇祖的在天之靈在警示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