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明首輔(全三冊)

第二十九回 探虛實楊沐查貨源 貪錢財屠寶盜糧庫

字體:16+-

臨清縣城雖說不大,但由於處在南北大運河的中轉點上,又建有國家糧倉臨清倉,地位卻是十分重要。南北大運河由來已久,據說自大禹治水的遠古時代,大禹鑿開了長江以南自鎮江至杭州的漕河;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通了長江以北自揚州至淮安的邗溝;隋煬帝時,開鑿了西起河南洛陽東南至鳳陽府盱眙入淮河的通濟渠,同時還開鑿了南起鄭州北岸的武陟縣,北至涿郡長兩千餘裏的永濟渠;隋煬帝又把邗溝和江南漕河疏浚,初步形成了北起涿郡,南至杭州的南北大運河的格局。到了元代,為了給大都(北京)運糧,朝廷派員修浚利用一部分隋唐以來的原有運河和某些天然河道,又在山東臨清至濟寧之間先後開鑿了會通河和濟州河;又在大都(北京)至通州間開鑿了通惠河,從而形成了一條自大都(北京)出發,可以經由通惠河、白河、永濟渠、會通河、濟州河、泗水、黃河、淮揚運河(邗溝)、長江、江南運河直達杭州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流域的南北大運河。而臨清縣則處在永濟渠和會通河的交匯點上,往北是永濟渠和會通河合為一流直達通州;往南則分為兩支:往東南的會通河經揚州,過長江入鎮江直達杭州,往西南的走永濟渠經大名府、河南浚縣到武陟過黃河直達洛陽。這走水道南來北往的公私商旅都要經過臨清,商貿十分繁榮。尤其是大明開國以後,洪武皇帝看準了臨清的戰略地位,於洪武三年在這裏修建了官倉,用以儲備河南、山東的稅糧。永樂九年,永樂皇帝命工部尚書宋禮疏浚會通河,始罷海運,六百四十四萬石米,全部由運河運往北京通州倉,因此先後在運河岸畔的淮安、徐州、德州、天津修建大型倉庫,加上這已有的臨清倉,合稱為水次五大倉,其中臨清倉庫容最大,可儲米糧三百萬石。朝廷規定江南的應天府、常州府、鎮江府,江北的揚州府、鳳陽府、淮安府、太倉府、滁州、和州、徐州的百姓納糧全部收儲於此,再加上淮安倉的儲糧在此轉運,所以臨清縣城成了南糧北運的中轉站,地位特別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