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武藏生重病,是事實。伊織已通報了佐渡和寺尾新太郎。但信上附言說:
父親本甚健壯,不久當可複原。
主水的期待似已落空。
從島原回到小倉的武藏,一直都在尋思出仕忠利的問題。但表麵看來似比以前更安閑悠遊。
他常繪畫,甚至出去放鷹狩獵兩三日不回。神色明朗,跟誰說話都從容不迫,而且常常出聲大笑。
“先生變了。”
“不,已達圓熟之境。”
小倉的藩士交談著。
隻有知道武藏的難題、見過武藏曾為心靈問題苦思焦慮、在沉思默想中度日的伊織,在很久很久以後才隱隱約約了解武藏所以如此的原因。
總之,武藏想借舍棄問題來解決問題。
武藏以前跟忠利來往時,曾想:“若為他,當不辭赴湯蹈火。”
但當時,幸好由忠利方麵敬而遠之,未提出仕之事。
這種心境此後一直在武藏心底蠢蠢欲動,忠利對武藏的信賴與友情也逐漸深廣,終於形成了這次出仕的要求。
但這次,武藏卻為“政治”這字眼所拘,對任官顯得躊躇。劍和政治想來是互相矛盾的。若要強迫解決,政治確是相當煩人的問題。
武藏為劍與藝術之合一苦惱過。當時曾誤以為兩者合一,看出此一錯誤後,武藏即逃過此一苦惱,所以現在不覺得藝術與劍有何矛盾,因此才能痛痛快快地繪畫,是為了喜歡才畫。不管人稱讚畫得好,或譏笑畫得差,都無所謂。這麽一想,武藏覺悟了。
對這次問題,武藏也采用類似的手法。他一麵從島原走向小倉,一麵凝視著自己的心,老實承認自己已毫無道理地想去親近忠利。以友情為媒介而溶化的染料自然會逐漸滲透到布裏,武藏采取了政治與兵法交融的方法。
所以武藏所拋棄的既非仕宦問題,也非政治本身,而是講理說服的精神。他使兵法與政治同居於傾向仕宦的心中,等待交融的日子——像能痛痛快快繪畫那樣,能痛痛快快談論政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