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彬布置得更細致:“各個施工單位,要包片包地出去挖野菜,盡量多挖。如果本單位吃不完,必須把數量匯報上來,我們再進行統一調配。每個機關幹部除工作外,必須每天挖三斤以上野菜。野菜主要挖車前子、野韭菜、黃花菜等。各食堂在進行野菜和食品製作上,應采取將野菜摻入小米和其他雜糧裏,做成糊糊或菜餅子,平均每人一天吃1.1斤。這樣每天每人可以節省2兩糧食……”
餘秋裏後來回憶說:“當時聽了他們說這些話時,我心裏沉甸甸的,可除了這,我還能說什麽呢?”
正如康世恩所言,無論吃野菜怎麽樣,而當時大挖野菜是惟一能幫助幾萬會戰將士們度過困難的最佳出路。有趣的是,在“大挖野菜”的群眾性抗饑餓鬥爭中,還出了不少現在的人覺得很可笑的事,其中之一有則“野菜司令”的任命。
當時在會戰前線的黨委書記、副書記們都擔起了抓生活的重任,什麽“打獵隊隊長”、“打魚隊隊長”,有名份有任免,正規得很。采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李光明因為有一天從泰康鎮返回薩爾圖的路上,經銀浪以西的草原時突然發現了一片黃花地,其麵積之大,簡直能用“一望無邊”來形容。“好消息嘛!老李,我跟餘、康部長招呼了,就任命你為‘野菜司令’,你帶上三百個人,好好幹它一仗!”正在為上哪兒“大挖野菜”發愁的張文彬拍拍李光明的肩膀,一個口頭任命就落到了這位采油指揮部黨委副書記身上。李光明接受任務後立即著手組建“野菜部隊”,並且按每二三十個人為一個中隊及一人一天一百斤的任務,自帶糧食和行李,雄糾糾氣昂昂地整隊出發。駐紮在大草原上的“野菜部隊”完全是軍事化的正規行動,他們采取的也是非常專業的“陣地戰”法則--幾百人排成一線,目標是生長茂盛的野菜腹地。隻是武器顯得低劣和簡單,或麻袋,或幹脆是身上脫下的衣服,不過這對收拾野菜之類這樣的敵人,此類武器足矣。“戰況”煞是好看:長長的隊伍,在遼寬而平展的草灘上不停地向前蠕動,如蠶食桑,所經之處,原為一片金黃色花地,轉眼變青變綠……五月裏來好風光,遍地黃花分外香;摘來黃花保會戰,吃飽肚子打井忙……歌聲、笑聲**漾在大草原上,這是那個困難歲月少有的一景。李光明的“野菜司令”雖然僅當了一個星期,他的“野菜部隊”也在完成那片十萬斤的黃花采摘任務後解散了,但李光明的“野菜司令”被人叫了一輩子--這也是他一生中引以為自豪的唯一一次有過“司令”頭銜的正式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