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聚變

18

字體:16+-

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裏,康峻山和潘承業等人為研製“中國環流器一號”的調研工作,而跑遍了大江南北,留在702所的聚變研究人員們,則進行著更為艱苦卓絕的工程設計的研究工作。“中國環流器一號”為托卡馬克裝置,是一種利用磁約束來實現受控核聚變的環形容器。這種裝置最初是由蘇聯庫爾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齊莫維齊等人,在20世紀50年代發明的。裝置的中央是一個環形的真空室,外麵纏繞著磁場線圈。當通電的時候,裝置內部就會產生巨大的螺旋形磁場,將其中的等離子體加熱到非常高的溫度,以達到核聚變目的。與其他途徑相比,這是一種較為先進而合理的裝置,但要完成全部研製工作,尤其要使主機和各部件的工程設計,以及規模、參數和性能都達到甚至超過當時國際上的同類產品,再選出其最佳方案和最佳實施方法,卻是艱巨而困難的。

在此之前,不少科研人員從未接觸過這種新裝置;現在他們麵對的,也僅僅是一幅示意圖片,一篇文字介紹,還有科研小組拿出的上千張圖紙。這對一個尖端科學的複雜群體來說,隻是完成了物理方案,或者說是以托卡馬克原理為基礎的裝置藍圖,還有許多大量而細致的工作,需要各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去探索和研究。“中國環流器一號”的關鍵部分是主機。702所的主機研究室一度也是連隊建製,最近才恢複成實驗室,但仍藏身於一個山洞之中,被稱為”16號工房”。這也是當年一群知識分子的發明創造——竟在基建時就把一座丘陵挖開,在洞裏造好了這座“工號”,用土掩埋起來,讓實驗室和小丘連成一體,對任何“假想敵”來說,這就是一座小山了!以此類推,更有甚者,有些實驗室雖是平房和樓層,但在屋頂又鋪上稻草,或做成水池,讓人看了誤以為是農舍。就在這樣簡陋的工作條件下,科研人員們卻毫無怨言,開始了世界級科研高峰的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