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大哉乾元

二、世界性的大都市——元大都

字體:16+-

元大都,突厥語稱“汗八裏”,即汗城、帝城的意思。忽必烈即位後將燕京(今天的北京)升為都城,以便於控製漢地,所以燕京就成了元朝的大都。而原來的都城開平仍保留都城的地位,一來方便聯絡草原諸王,同時也滿足了大汗的生活習慣。忽必烈時,冬在大都,夏則在上都(開平)。

元大都始建於1267年,建造的地點選擇在了金中都舊城東北的海子一帶的曠野上。之所以選擇這裏是因為按照蒙古人的習俗,騎馬或步行經過一個安置過斡爾朵留有燒火痕跡的地方是不吉利的,所以在亡金宮闕的廢墟上重建新宮,就是一種禁忌。

大都的建設曆經26年。1267年初正式興工築城,4月做宮城,1268年10月宮城初步建成。1272年2月,忽必烈下令將中都改為大都。1274年正月,宮闕告成,忽必烈在禦正殿受百官朝賀。4月開始建東宮。1276年外城築成,1281年開掘城壕。1285年2月才詔舊城居民遷入了新的都城,並按照財產多少、官職高低占地起宅,一分宅基地以8畝為限,剩下的地方留給百姓建房。到1287年,築城工程全部完工。1293年連接大都和通州的通惠河竣工,標誌大都建設的完成。

元大都規模空前。大都城呈規則的矩形,南北略長,城中心點在積水潭東岸的中心閣。外城周長28600米,設城門11座。皇城位於城南稍偏西,周長約20裏。宮殿建築主要分為大明殿、延春閣及東宮三組,前兩組建築分布在從城正南門麗正門直達鍾鼓摟、中心閣的正南北向的中軸線上。

元大都城市和宮闕的設計、布置體現了漢蒙文化的結合。在城池、宮闕、社廟的整體布局上,都依據《周禮·考工記》中記載的原則。宮闕的建築風格、形製與命名則本於漢製,城門、坊名都來自《易經》,但殿廷內的陳設布置又具有蒙古斡爾朵的特色。如大明殿,殿中設七寶雲龍禦榻,又設皇後座位,兩旁則諸王、百官、怯薛官侍宴坐床重列。入門處置木質銀裏漆甕一座,高5.67米,可貯酒50石。丹墀前種有一種從漠北引種的“思儉草”,提示即位的統治者不要忘記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