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激**——我與黃易的藝道交集
蘇思棣
黃易和我是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係的同學。他比我晚兩年進藝術係,當時叫黃祖強。
七十年代的藝術係,每屆的人數都不太多,所以同班同學都很稔熟。不同屆別的話,各有其上課時間,認識自然較少。除非是寄宿,又或參與較多課外活動的。可惜黃易兩者皆非,所以自是說不上很熟絡了。
到大家都畢業之後,情況便很不一樣了。
那時候的藝術係,學生到了三四年級便會分組學習,我和黃易選的都是中國國畫組,接受同一批老師指導。其中我們最喜愛的,剛好都是丁衍庸、萬一鵬二師。畢業之後,同樣還繼續到二位老師家中接受指導。這樣一來,見麵機會──例如老師家上課前後、同門聚會、展覽場合等,自然會越來越多,認識也日漸加深,已非在校時的限於點頭了。
我當時畫的畫,較喜用線,這裏麵有丁師與元人的因素。黃易則較喜用點,總是大點小點落畫圖,我們都戲稱他為點彩派。這個點彩當然和歐洲十九世紀末興起的點彩派一點關係都沒有,隻是戲稱。
他的點,都是中鋒下筆,讓水墨自然滲透,其實頗有渾厚氣象。後來與他討論下來,方知他的養分,實取自明清之際的四僧。他還找了許多四僧的作品出來,讓我看他們用點的高妙之處。再為了去看實際山川的點,他還特地帶我到大嶼山看山穀,領略萬點圍繞的感覺。如此不知不覺地,好像在我的畫作上,點的使用也多了起來。當時萬老師曾說,我的作品風格,越來越接近髡殘,可能便是這個緣故。
另一交集是簫,當時我與他都隨黃權老師習簫。有聚會時,多半各自攜簫,到哪裏便吹到哪裏,興致非常高。有一次約了萬老師在大嶼山夜話兼夜畫。萬老師好酒,黃易還特地預備了一大罈香雪海,以資談助。結果自然是逸興遄飛,醉談醉畫了大半晚。翌晨晏起,各人都說要攜簫遊山。遊經一寺廟時,見大門外有個大平台,麵對山光雲影,群綠競繞,簫興大發,自然便吹奏起來。誰知此舉卻原來打擾了出家人的清修,竟引來尼師的責難,我們隻好唯唯諾諾地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