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擁金陵勢,城回江水流。應天府位於長江下遊,東有鍾山為屏障,西則長江天險,氣勢磅礴,有龍盤虎踞之勝,更握水陸交通要樞,乃古今兵家爭戰必取之地。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吳王夫差派人於此築城冶煉青銅器,稱之為“冶城”。越滅吳後,在秦淮河邊另起一座土城,稱為“越城”。越被楚滅後,楚威王又在清涼山上築了一座新城,取名“金陵邑”,金陵的名稱始於此。三國時代,赤壁之戰後,東吳的孫權遷都金陵,改稱建業,翌年在石頭山金陵邑原址築城,取名石頭城。依山築城,因江為池,形勢險要,有“石城虎踞”之稱。此後東晉、宋、齊、梁、陳均以此為都,成為南北爭戰中決定成敗的重鎮。
當年朱元璋一統天下,在定都的問題上,請來群臣商議,眾臣紛陳己見,提出洛陽、關中、汴梁等地。其中虛若無和劉基兩人力主仍以元人首都北平為都。兩人以元人都於此後,因其武功之盛,版圖之廣,早成了天下向往之中心,水陸交通,皆發軔於此。東出則山海關,至錦州遼河;南經涿縣、河間,達山東及東南各省;西北出居庸關、通察哈爾、綏遠及外蒙;北出古北口,至熱河,實乃天下軍事交通經濟無與匹敵的要塞。冠蓋往來之盛,甲於金陵(建業)。其時為了這南北兩大都會的選擇,頗有一番爭論。虛若無更提出自古以來,每逢分裂之局,均是北必勝南,偏安南方者最後莫不被北方所滅,屢應不爽。
可是朱元璋久戰求安,終不納兩人之議,道:“所言皆善,唯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梁實周、漢、唐、宋故都。但平定之初,民未蘇息,若建都於彼,供給力役,悉資江南,重勞其民;若就北平,宮室亦不無更作。建業,長江天塹,龍盤虎踞,足以建國。臨濠前江後淮,有險可恃,有水可漕,朕欲建為中都,何如?”眾臣唯有稱善,就此以金陵為都,易名應天府,以示上應天德,成立大明。北平則改名順天府,封與軍功最大的兒子燕王朱棣,北方遂落入其掌握上,於此亦可知謝廷石實乃天下十三布政使司裏,最有權勢的邊疆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