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仙俠作品啟蒙是《仙劍奇俠傳三》,時至今日,我仍然會反複播放其中的插曲、某些片段。我生長在一個信息相對閉塞的鄉鎮,出門讀書之前,電視和為數不多的書本是我認識世界的唯一方式。
這樣一來,幻想文學不可避免地成了我的精神烏托邦。試想一下,即便身處荒野,我的世界仍然瑰麗繽紛,但我從未將這個世界和這種快樂**給任何人。我固執地認為沒有人理解我,我並不是一個人緣很好的孩子,沒有人會安安靜靜地聽我說一下午故事。
大家更樂意去看黑貓警長和舒克貝塔。
我憋了許多年,在有點文字底子的時候,開始試著寫故事。
《昆侖雪》的雛形誕生於我的高中,但其中第一個成形的故事《神女祠》的靈感來源於小學時的一篇課文《河伯的新娘》。
《河伯的新娘》主角不是河伯也不是新娘,而是個反封建迷信的大胡子西門豹。西門豹拯救了被獻祭的少女,將迫害百姓的老巫婆沉江。
小學課本的插圖上,西門豹威風凜凜,老巫婆涕泗橫流。
時隔多年,我想起這個故事,卻隻是陰暗地揣測:“真正的罪人難道隻有巫婆嗎?”
於是我從“河伯的新娘”這個角度,設計了白衣江神女這個人物,有意思的是,白衣江神女是個少年。女性在文學作品裏往往給人脆弱、美麗和易碎的印象,這個設計隻是靈光一閃。
無論男女,都隻是祭壇上的祭品罷了。
前麵提到過,我的仙俠啟蒙作品是《仙劍奇俠傳三》,所以我對悲劇和宿命感有一種執著。
神女是祭品,小師姐是祭品,連我們的女主角羽燭白自己也是祭壇上的羔羊。她們在無知無覺的情況下被推上神壇,被迫剖開自己的心肺,用自己的血和魂去續天下人的命。
羽燭白以為自己是西門豹,墨寒川也以為自己是西門豹,可他們誰都改變不了這個結局,隻能看著名為“宿命”的小舟在江水的波濤間沉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