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萬花六記˙壹

字體:16+-

我還記得我離開俠客島的前夜,所參詳的武功,是我們海島武學中的“若歸陣”,陣法繁複多變,已經記不太清楚,“若歸”兩個字卻好像一陣雪風吹進了我的腦子裏,清寒中有一絲溫暖。世界上會有兩種人,一種是生在家鄉,長在家鄉,最後死了,血肉也埋到家鄉的泥土裏;還會有另外一種人,他會離開自己的家鄉,會在外麵想念它,流著熱淚,但他再也不會回來,他的骸骨都會埋在異鄉,這樣,他才會由世界認識他的家鄉,認識他自己,明白他降臨到這個世界的真正的使命。父親在第一種與第二種之間掙紮,他的榮耀與悲傷,都來自這裏。

我呢?若歸,當歸,胡不歸?開元十五年的春天,俠客島上的最後一場春雪消融之後,我給母親與父親留下書信,離開了俠客島,我想母親雖然會哭,但心裏會暗暗為我高興吧。“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母親雖然心頭難舍,其實也願意兒子去外麵的世界,去過自己的生活,去做一個在心裏牽掛著她的遊子,所以才會一針一線地縫兒子的征衣。當然,她會希望她的丈夫在她的身邊,特別是當他們頭發斑白,已經來到暮年的時候。至於父親他看到我的信之後,會怎麽想,會暴跳如雷,還是心裏有一絲寬慰,我不能確定,也不願多想。隻是希望碧玲能夠原諒我,此生還長,蓬萊島上的少俠們也不少,個個英氣風華,方鶴影對她癡迷之深,尤勝於我,她移情別戀,終身有托,我自作自受,當然是毫無怨言。

李白有一首詩,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我卻是在滄海中掛上雲帆,直奔中原,去“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我們的行路方向恰恰相反,但我們的想法是一樣的。那時候我們年輕氣盛,十八歲出門遠行,誌在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