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從小就愛看一些雜書,越是深奧,越是看不懂的書他越感興趣。寧**的記憶力很好,看書極快,一目十行的說法並不過份。那些深奧難懂的書多看幾遍之後,竟也慢慢就看明白了,這是他當時的一個感受。
寧**爺爺還在的時候,樓上的房間有一個書架,書架上有許多書,像,郭璞的《葬經》、孔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柏拉圖的【理想國】、羅素的【西方哲學史】、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尼采的【悲劇的誕生】、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還有中國的【易經】這些書都不容易讀,但寧**就是喜歡啃硬骨頭,經過一個星期在被窩裏打手電筒的連續夜戰,寧**總算是有了一點小小的收獲。
按照寧**的理解,四書五經就是中國的哲學,哲學是有關於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學問。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人是怎麽來的?死後去了哪裏?這世上有沒有鬼神?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是什麽?時間和空間又是什麽東西?這些都是哲學所要思考的重大問題。不過對於他來說,他最感興趣的是人生的哲學問題。
人生哲學的最大問題是生死,每一個來到世上的孩子,第一聲都是從哭開始的,聖人說,生是人生苦痛的根源,柏拉圖也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一個人要想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世的苦海,必須脫離社會,去深山或者荒島之上隱居,隻有這樣才能得到人世的解脫。
於是,孔子的一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未知生,焉知死?連生都沒搞明白,還來搞死,那不是找死嗎?孔子的這句“未知生,焉知死?”直接導致了中國的儒家知識分子是不相信這世上有鬼的,相信這世上有鬼,那就是迷信。迷信是佛教的事情,儒家是不相信那一套的。可是儒家是很強調喪禮和祭祀的,既然不相信這世上有鬼,那為什麽要搞祖先崇拜和祭祀這一套東西呢?這也正是儒家的矛盾之處,以至於墨家的墨子也在批評儒家說:執無鬼而學祭禮,是猶無客而學客禮,是猶無魚而為魚網也。”當然,儒家的解釋是說,祭祀祖先完全是出於一片孝心,祭祀天地是出於感恩的心,這感恩的孝心就是所謂的禮。這社會豈能無禮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