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關鍵在於計謀,在於運籌帷幄,為什麽曆史的詞典裏總有些以少勝多的字眼,就是這個道理……真所謂兵熊一個,將熊一窩。
在帝國大學的日子裏,我特別喜歡下棋,尤其喜歡黃河帝國的象棋。
我覺得一盤棋就象一場戰爭,同樣打仗也如同下棋。
棋盤上,雙方的棋子一樣多,每個棋子的殺傷力也一樣大,擺好棋局雙方沒有動子前,無所謂贏輸。
可關鍵是棋局上的雙方總希望打敗對手,不可能老是呆著不動。
於是便開始運動,或謀篇布局,或設計引誘,或發起強烈攻勢,或築起堅固堡壘。
然而,一動就露出了破綻,智者便瞅住這有利的戰機,狠狠地打擊對方。
如果是將遇良才,棋逢對手的話,失利的一方,還可以趕緊亡羊補牢,調整戰術,或許還有反敗為勝的機會;假若,雙方勢力懸殊太大的話,那就一擊即潰,兵敗如山倒,最後兵臨城下,最後擺在麵前的隻有兩條路,要麽就殺身成仁,要麽就屈膝投降。
我仔細研究過古今中外的許許多多以少勝多的戰例,尤其推崇近代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他的四渡赤水和淮海之戰可謂神來之筆。
尤其是淮海戰役,毛這一方充其量也隻有五十來萬,而蔣卻擁有七十萬裝備精良的機械化部隊。
用當局的話說,這是一鍋夾生飯,而毛硬是把這一鍋夾生飯吃到肚子裏去了,而且還吃得有滋有味。
但認真想想也沒有什麽,關於淮海戰役的史書影視我看了不少,其中的每一個細節,我都能倒背如流。
毛的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跑路,包括他的第一篇成名之作——“四渡赤水”也一樣。
毛自己把這種戰術叫“運動戰”,即在運動中尋找敵人的破綻,然後狠狠地幹一家夥。
這種戰術的最大優勢在於“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