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在文人騷客的眼裏,月亮或是月光多是寧謐、清冷、淒涼、孤寂的。
古人對月總是充滿寂寞淒清,縱有氣勢恢宏也難免鬱鬱。
李太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把難以排解的孤獨,寂寞和冷清化作一縷衝天浩氣。張若虛孤篇橫絕的《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全篇氣勢宏偉中也不免悲慨激**,幽美邈遠、惝恍迷離,叫人情緒難以排解。
朱淑真的“多謝月相憐,今宵不忍園”,是一人對繡戶,自問自憐。蘇軾的千裏共嬋娟,宏大浩渺中也有一種相思之苦。張孝祥的“星稀河影轉,霜重月華孤。”清幽孤高中也有悵然。
但八月十五這一天,龍池的月色卻很不相同,是熱鬧的。
“熱鬧”一詞重在“鬧”字。這一鬧,就熱起來,就擠跑了淒涼冷清。
在龍池,八月十五,白天就開始了喧鬧,圍繞龍池庵一直延伸龍池周圍都是鬧嚷的人。接近中午時,就人山人海,早已經擠的水泄不通。
龍池內的三眼泉水歡快的噴湧著,中間夾雜了人聲如鼎沸。
當太陽剛剛西墜到遠山後麵,就有人時不時仰頭看天。西邊天空最後一抹霞光也融化在一片深藍裏。
碧空如洗,深藍變為幽藍,還是沒有一絲雲彩。
人們高聲討論著秋高氣爽的好天氣,話說豐年。歡聲笑語裏透出齊國人和天氣一樣爽朗的性格。販夫走卒沿街叫賣,聲調厚重,帶著臨淄人特有的淳樸。
眾人本是奔著看“池月爭輝”盛景來的,但熱鬧衝淡了初衷,被周圍嘈雜的人聲所感染影響,被各種吃食和玩意兒吸引。
摩肩接踵的人群裏,平時不敢拉手的俊男靚女,生怕被人群衝散,大膽牽手。剛剛升起的月亮早飛入彼此胸中,中間連著一條看不見的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