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躬身上前,言道:“陛下,臣以為北麵的遼人不足為懼。臣任河東路、河北路兩地經略安撫使之初,常聽說遼人生性凶殘,如豺狼虎豹。可打交道久了,就發現遼人也是血肉之軀,沒什麽了不起。那時我大宋邊軍與遼人時有摩擦,我軍勝多輸少。”他說到此處,趙頊微微點頭,頗為讚許。”
燕王續道:“自澶淵之盟以來,我大宋與遼國無大戰役,距今已有八十餘年。依臣所知,如今遼人的戰力已大不如前。我大宋每年都給遼人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那些遼國貴族拿了錢財,隻知享樂,荒於練兵。那耶律洪基是個胸無大誌的庸主,他做了遼國皇帝之後,遼朝更為昏庸腐敗。反觀我大宋,自陛下發布保甲法、將兵法、裁兵法、保馬法之後,兵逾強馬亦壯。此消彼長,遼人未必是我宋軍的對手。且河北路現有二十萬邊軍,皆是精兵勇將,遼人若敢犯境,定要他們吃盡苦頭。”
這幾句話可真說進了趙頊心坎裏。趙頊繼位以來,深憂宋廷積貧積弱,立誌要一改冗員、冗兵、冗費的困境。他提拔王安石,力推新法,以求去振興國力軍力。怎奈遭到滿朝文武強烈反對。而今王安石早已告老還鄉,一個月前就已故去,趙頊一人獨立難支,以至於當初發布的許多新法廢止不少。這時聽燕王說,邊軍軍力大漲就得力於新法,可讓他十分高興。他坐直了身軀,心道:“看吧,韓琦、司馬光、呂公著、歐陽修,總有一日你們會知道,朕是對的,你們不過是頑固的蠢蛋!將來大宋的子民都會稱朕是一代明君,朕也要封禪泰山。”
趙頊想到得意之處,臉上流露出笑意,又微微點頭,饒有興致地望著燕王。燕王目光上瞟,見趙頊改憂為喜,接言道:“陛下,臣以為此次攻夏,如陳大人所言,確有幾大顧慮,可也不失為一次良機。景祐五年,元昊自立,僭稱大夏國。寶元二年,仁宗皇帝興兵征討,大戰三年不勝,隻得撤兵。先帝之時,數次派兵問罪,也是無功而返。縱觀幾場大戰,我軍不勝原因有二,一來黨項人是羌人的一支,驍勇善戰,尤其鐵鷂子軍更加雄武驃悍,難以對付;二來每次我軍伐夏,遼人總是從中作梗,以至於我軍前後掣肘。而今情勢大不相同,四年前,夏朝內亂,梁氏後族把持朝政,遼人趁機攻夏,兩軍互有勝負。”他說到這裏,趙頊心想:“四年前才是良機,朕那時大病剛好,否則也要派兵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