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的曆史是從有了武功以後開始的。
武功的曆史是從有了內力以後開始的。
在內力被發現以前,由常規肌肉伸縮牽動肢體骨骼所產生的力量從來就沒有能夠讓人掙脫地麵的吸引超過五到六尺。出拳擊打產生的威力也僅僅是上述力量疊加上出拳的速度而已。
誰最早發現了內力這一命題已經淹沒在久遠的曆史中,難以稽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關於能縱跳十幾尺高牆、掌裂千斤巨石的江湖俠士的記載。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已經在不自覺中使用了內力。
如今武林曆史學家們基本上認同,第一位係統地提出了內力的概念和修習方法的是少林的創派祖師達摩。由於達摩不是中原人,曾經有部分狹隘的武學史家因此否認他的先驅者地位。但是近年來隨著少林寺一些重要手稿特別是《易筋經》和《洗髓經》第一卷原稿的發現,達摩的地位已經無可撼動。多少讓人欣慰的是,考古證據清楚地表明,達摩是到達中原以後,才在武學研究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而中原也從那個時候開始,產生了真正的武學。那是武林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從“一葦渡江”到“隻履西歸”的十幾年裏,達摩發現了內力的許多重要的性質和運用的技巧,但是他並沒有能夠解釋內力的本質和來源。武林為此等待了大約五百年。北宋神宗年間的狀元,曾官居禮部尚書的武學家黃裳第一個提出了內力源於“自然力”的概念。
自春秋時代伊始,墨、名、雜、術等各家學派就開始嚐試思考這個世界運行的規律。他們都認為存在一種終極的“力”,來驅動日月運行、寒暑交替、風雨雷電等世間現象。
到了戰國末期,齊國的鄒衍第一次係統地提出了“陰”和“陽”這兩種天地間的神秘存在。陰與陽可以分別對應晝夜寒暑、星象位置、山麓南北、江河兩岸……陰與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而陰與陽最大的性質,就是有恢複平衡的天然趨向,這種趨向便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動力。鄒衍把這種原動力稱為“自然力”。比如山南山北的冷暖導致陰陽失衡,為了彌補陰陽的勢差,恢複平衡,自然力就會自發流動,於是就形成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