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文化中,夏冬二季被稱為夏伏冬蟄,都有讓人避開在這惡劣天氣外出,盡量躲在家中的意思。
但一味躲在家裏實在是讓人很無聊,在將春季可能使用到的農具一一修補,又編了草席簍子等物之後,無所事事恰存糧的農人難免生出坐吃山空的緊迫感。
這種感受迫使人們去沒事找事,而就在這時候,打毛衣這件事立刻就以一種閃亮亮的姿態侵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原材料簡單、織法便捷、原材料投入隻需要兩根棍子,還有什麽能比這個生產技能更方便的嗎?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今的大部分織機建造的目的都是為了編織纖細的蠶絲,雖然在棉花進入市場後,織機的空隙稍稍做大了些,但大的也有限,這種絲器具對大部分農人而言都是不能觸碰的範疇,否則他們那粗糙又長有老繭、倒刺的手指隻要輕輕擦過,就會將其全部刮斷。
不說織機用的線頭,就連尋常的縫衣線的打結穿眼都得靠家裏手相對細嫩的小女郎來操作。
但是有意紡粗的毛線就完全不需要擔心這方麵問題啦,複合材料交纏編織的毛線的韌性得到了有效提升,哪怕其中絞了桑蠶絲,但有棉、毛的保護也不用擔心會將其扯斷。
最多就是大手一摸,抽出點纖維來,但對於一件本就是毛茸茸的衣裳,這也完全在可接受範圍內。
最重要的是!
這種便捷且低成本的編織技法對手藝沒有太高的要求,偶爾的錯針漏針也不會帶來太明顯的效果,做出來的衣裳還特別保暖,若是有特別巧手的,還能打成衣裳後拿出去售賣,也算是一樁收入。
還能有比這更好的冬季活動嗎?
但民眾的需求卻讓另一波人生出了壓力。
從原材料棉花到服裝之間要經曆若幹步驟,光是上織布機之前就有十多道,其中壓籽、彈壓、紡紗、打線、染線等就要耗費大量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