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常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事實也的確如此。
在洪武帝拿出了一個名為脫離匠籍的魚餌之後,整個大明的醫匠界都震顫了起來。
消息以應天為中心,南北東西輻射全國,自認自己醫術到家的摩拳擦掌,覺得自己還差些火候的則是立刻寫信找父親找爺爺,所有人的目的都隻有一個——脫離匠籍。
甚至於這股風潮有多誇張?
在後來,有過這一次經曆並且也為了這一目標的醫者在自己的行醫筆記中留下了如此一句話——“天下醫者苦匠籍久者,終解矣!”
或許有人要問,有那麽誇張嗎?
會有這樣想法的人定然不了解戶籍管理對於如今人而言意味著什麽。
戶籍管理這樣東西曆朝曆代都有,但到元朝時卻達到了巔峰,元朝的官員大多不管事,皇帝一個接一個換,當官的十個有九個腦子裏隻有貪,但這個王朝卻撐了近百年,便是因為其采取的管理製度。
正是因為他們將主要促進社會進步的匠籍全數納入了需要強製服役的行列,才保證了元朝大部分時期的科技樹依然被點亮,後備軍需物資在有大批軍官貪婪的情況下依然充足,但同時,也因為籍貫的固化導致了人民安於現狀,失去了進取之心。
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麽拚搏的價值?龍生龍、鳳生鳳,既然自己是老鼠,那就隻能學習打洞。
社會一下子退回了還未出現科舉擇才的那個時代,階級固化人心死板,毫無活力。
也有可能是退回了那個還沒有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時代,靠著血緣你可以獲取一切,如果你沒有得到什麽,隻能怪自己投錯了胎,沒有帶上那“生而高貴”的血脈,至於努力?努力是最沒有用的東西,隻要安分活著就行。
這是一個從出生就已經死亡了的時代,反抗和順從都不能帶來改變,努力和懶惰都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