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其華原想還是在上次給冷峯做過展的那家當代美術館,去給別冬再做一次展,但冷峯總覺得別冬不應該走這個路子,他跟那些“正常”的藝術家都不一樣。
於是冷峯問別冬:“如果讓你自己選,你最想把你做的東西放在哪裏?”
別冬幾乎沒怎麽想,就說:“當然是放森林裏,它們就是屬於那兒的。”
冷峯和邵其華都一怔,跟著幾乎同時想到了同一個主意,這個展就應該這樣,不在任何藝術館,就應該在自然中。
那些鮮靈或枯萎的生命,它們都屬於森林,別冬用雕塑把它們化作了永恒,就應該在屬於它們的地方。
邵其華和冷峯都為這個想法而興奮,連夜開始做展覽計劃,璃山就是最合適的場所,又想到,做這樣的展覽,少不了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持,為了調動資源,可以讓展覽帶上保護環境的公益性,這樣一來,仁愛那邊也能提供不少助力。
很快,所有能聯想到的各方資源都歸攏到了展覽方案中。
別冬第一次體會這麽多人為他的事情忙活,而他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這感覺十分新奇又令他有些忐忑,尤其展覽還沒開始,已經有媒體聞訊而動,不知怎麽找到他的聯係方式,電話打過來要約采訪,別冬緊張得直接給掛了。
總覺得一切像夢一樣。
他沒覺得自己就是“藝術家”,冷峯這樣的才是他心裏的藝術家,但展覽籌備期間,所有工作人員都畢恭畢敬地稱呼他“小冬老師”,他禮禮貌貌地應對,生怕有什麽做得失了分寸。
竟然也感受到了一絲冷峯曾經說過的“交際上的累”。
布展完成後的那個午後,別冬站在屬於他的森林裏,隻覺得一切如夢似幻。
他雕刻的那些動物,零落地分布在劃定了範圍的自然展覽區內,樹木和花叢之中,宛如一隻隻精靈,陽光穿透樹葉的縫隙閃耀在作品上,每一隻都像在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