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黎修平並沒有太過仔細的去逛,反正就這麽大,誇張一點說站在最東頭絕對可以看到最西邊的情景。
一輛馬車都沒有用武之地,黎修平親自用他的腳去丈量過,過完這條街也不過是花了一刻鍾。
當時黎修平是穿著便裝,走在不太熱鬧的大街上,也沒有人認出他是新來的知縣大人。
如果不是這幾年家裏人陸陸續續做了一些小買賣,黎修平大概也看不出來,為什麽陽豐縣城的街道不夠熱鬧。
除了淅淅瀝瀝的幾個行人、幾家店鋪,很少有商販,街道兩旁自己擺攤做小買賣的人也不多。
拋卻讀書人的清高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黎修平在教導媳婦念書的時候曾經跟她討論過百姓民生的問題。
結果,當時方青青說過的一段話讓他大受啟發:
“士農工商,世人習慣性的把商人的地位排在最底下。
實際上,除了靠天吃飯的農人,其他沒有自己種地的無論哪個階層的人能夠脫離商人直接生活?”
如果不是自己種地有產出或者是當官發俸祿,實際上吃穿住用都需要購買,那些不都需要商人的存在?
買賣能夠帶動經濟,促進一個地方的繁華程度,有買有賣有來有往各種民生交流起來百姓的日子才能越來越好過。
包括縣城附近的一些村落他也都去看過,當然,目前時間還短遠一些的村子還沒去過。
發現除了縣學,隻有幾個大姓有族學,而哪怕是縣城附近的一個比較大的村落一百多戶人家也沒有一家私塾或者是書院。
可以想知,陽豐縣百姓的教化程度必然不好,似乎這裏要發展起來多幾位教書先生十分的重要?
這些還都隻是黎修平的初步構想,他既然主動要來到這個地方,肯定是要有一番作為的。
而且也是想要親身驗證一下,讀了這麽多年的書,他是隻會紙上談兵的窮書生還是能夠將書中所講靈活運用到生活實際中?